第163章 龟甲阵列(1 / 3)

土夫子自传 涧潭 2066 字 1个月前

长江委地下的青铜计算核心开始全功率运转。

六十四片卜甲悬浮在环形祭台上,每一片都在高频震颤,甲背的灼裂纹路迸发出幽蓝色的电弧。这些裂痕并非占卜时随机烧灼的痕迹,而是经过精密计算的量子通路——每一条纹路都对应《周易》六十四卦中的某一爻变,裂纹的宽度精确到纳米级,内部流动的不是电流,而是液态青铜离子。

陆远的视网膜上,数据如暴雨般冲刷。

他的视觉神经已经与青铜母体部分同步,左眼看到的是实验室地下室的现实场景,右眼却穿透层层地壳,直视地心深处——那里有一座倒置的青铜金字塔,塔尖指向地表,塔底连接着某种巨大而古老的生物机械结构。金字塔表面刻满三代以上的文字,从甲骨文到钟鼎文,再到战国时期的鸟虫篆,层层叠叠,仿佛一部压缩的文明史。

“这不是计算机……”陆远的声音带着金属共振,“这是‘洛书’本体。”

他的青铜手指触碰中央控制台,原本需要密码认证的量子计算机操控界面突然瓦解,露出底层的青铜盘。盘面刻着立体的河图洛书,那些圆点与方阵并非静止,而是在盘面上缓慢游动,组成各种上古数学模型。当他的血液滴入盘心时,六十四片卜甲同时静止,甲背裂纹迸发的蓝光在空中交织成三维投影——

良渚古城三维结构图

但与现代考古复原图不同,这幅投影显示的良渚古城地下存在着庞大的青铜网络。那些被考古学家认作水坝的遗迹,实则是某种能量导管的出入口。更惊人的是古城中心的祭坛——投影显示它下方连接着一个直径五百米的青铜球体,球面由数万片玉琮碎片拼接而成,内部中空,悬浮着一滴永不凝固的青铜液滴。

苏晚晴的锁骨钥匙突然自行旋转。

七道青铜脉络从钥匙根部延伸,像植物的根系般扎入虚空,连接上黄浦江底的七个坐标。她的瞳孔完全变成了玉琮的方圆形,虹膜表面的神人兽面纹开始蠕动。当第一段记忆涌入时,她突然发出不似人声的吟诵——那是良渚时代祭祀用的古语,音节结构与任何已知语言都不同,但奇怪的是,在场所有人都能理解其含义:

“天梯重启,巫觋归位。”

随着最后一个音节落下,长江委实验室的地板突然透明化。众人脚下浮现出巨大的青铜经络图——那根本不是现代城市的地下管线,而是一个覆盖整个长三角的青铜神经网络。每一条“经脉”都是由微型青铜鼎器连接而成,鼎耳悬挂的铜钟随着能量流动微微震颤。在经络图的几个关键节点上,闪烁着红色光斑,对应着现代上海的几大地标:东方明珠塔、上海中心大厦、静安寺……

张海峰的青铜鼎躯发出低沉轰鸣。

鼎腹内的微型宇宙加速运转,那些由青铜鼎器组成的星系开始坍缩。每坍缩一层,就有海量信息通过青铜波纹释放。陆远突然抱住头颅——他的大脑正在被迫接收这些数据,右臂的逆文符号像活物般爬向颈部。当第一个符号触及他的太阳穴时,一段被封印的记忆突然解封:

公元前1044年,镐京地宫

九岁的他穿着巫祝祭袍,跪在九鼎环绕的祭坛中央。年迈的大巫正用青铜刀在他右臂刻下逆文,每一刀都伴随着令人毛骨悚然的咒语。最恐怖的记忆是九鼎内部——那些被认为是装饰的饕餮纹,实则是被青铜吞噬的上一代巫祝面孔。他们还在呼吸,眼睛还在转动,嘴唇开合间发出无声的警告……

“啊——!”

陆远的惨叫让整个实验室的玻璃器皿全部爆裂。他的右眼完全青铜化,瞳孔变成了微型鼎器的形状。透过这只眼睛,他看到苏晚晴的七条青铜脉络正连接着七个时空节点:良渚古城、殷墟、镐京、洛阳周庙、徐州彭祖井、成都金沙遗址,以及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