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四十二章 静(2 / 4)

全能大画家 杏子与梨 4385 字 1个月前

品应该是呈现出什么模样。

什么是“点刷精研,意存形似。”

什么是“清源寺里见辋川。”

张彦远在为画家们评定上中下各品的时候,是以什么样的标准来判断的?什么才应该叫做“笔画不周密而意境周密。”

还有穿插着一些很有趣的小课题。

人们都说书画同体,为什么张彦远说王羲之书既为从古至今之冠冕,丹青亦妙。但实际上在他的评定体系里,王羲之的书法是天下第一,而“亦妙”的丹青只得了一个“中品下等”这样的评语呢?

王献之呢?

据说也画画很好,大名鼎鼎鼎的桓温就曾请他为自己作画。

张彦远说王羲之的绘画水平是“丹青亦妙”,王献之的绘画水平则是“丹青亦工”,可和父亲一样,王献之也就只得了一个“中品下”的评语。

这和当时的审美风尚有关系么?

在第一个学期之后,转年过来,到了这个学期。

曹轩终于开始让顾为经拿起画笔,每堂私人授课之后,开始给顾为经布置固定的课后作业。

依旧不是画画。

而是练字。

书画同体,老太爷认为汉字书法是整个东方艺术审美体系里非常独到的宝藏。

字如其人。

练字练的不光是字,还是抽象到最精简的线条与构图,磨练的是一种审美意趣。

书法,书法,它本就是一种法度。

教室里。

曹轩笔走龙蛇,在空白的宣纸上写了一个大字。

“差不多到下课时间了。”

老太爷把笔放在桌案上,问了一个问题:“为经,我们已经上了整整一年的课了,这一学期,每一堂课后,画的画也好,写的字也好。我从来都没有允许你带走过,你知道这是为什么么?”

“老师您已经宣布封笔了。”

顾为经看着眼前的字迹,回答道。

曹轩不允许他把作品从这间教室里拿走,没有什么好奇怪的。

老太爷已经宣布封笔了。

曹老这样的地位,随便一幅墨宝留出去,哪怕只是不成体系的残片,价格都极为不菲。过往一年之中,要是曹轩每次演示绘画技巧,每一次老太爷带来教室他所“摹”的古代名家作品,上完课后顾为经全都抱起来揣兜里带走,拿回去对着练习。

练习的效果怎么样,不好说。

反正这么抱上一年课,他应该能把杨老师心心念念的大跑车,大游艇,大别墅全抱回家。

顾为经连提都没提过这件事,人贵在要懂事,要明白分寸。

“那是些不成体系的东西。”

曹轩哑然失笑。

“一两个字,一些练习的图案和线条,连画都谈不上。”老太爷坐在一边的椅子上,“我不让你带回去的原因是因为你还很年轻。”

“这个年岁,老师说什么你都会觉得一定是对的。老师画什么,你都会觉得,那一定是最好的。”

曹轩抿了口茶水。

“我所画的那些画,它们只是我心中的答案。不一定是你心中的答案,更谈不上是正确的答案。本就没有正确的答案,哪里谈得上一定呢?”

“到了我这个岁数,画的多了,摹的多了,很容易想画什么风格就表现得看似像什么风格。而年轻人学习则如同是雕刻,一刀就是一刀,一凿就是一凿,刻得慢也刻得深。我们的课程是在锻炼想象力和审美力。我不希望下课后,你带着标准答案回去。”

“意存而形似。”顾为经说道。

“我不敢说是形似,只希望能做到‘意存’。”曹轩说道:“既然是博览课,我更希望你记住的是一种……审美意象。”

“千里江陵一日还。”曹轩说道。

顾为